規模房企排位賽競爭正在不斷加劇。克而瑞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千億房企增至14家,其中碧桂園成為首個銷售規模突破5000億元的房企,恒 大和萬科的銷售規模均超過4000億元。在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實現高品質的增長成為房企長遠發展的關鍵。
近年來,政府提倡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吸引了眾多房企的目光。通過工業化手段加快周轉模式,從而提升項目質量和客戶滿意度,有利于房企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先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裝配式工業化體系在顛覆傳統的房地產建筑工藝的同時,正在掀起一場房地產競爭格局變革。
裝配式建筑上演“軍備競賽”
塵土飛揚、滿地鋼筋水泥、臟亂差,是大家對傳統的建筑工地的印象。而采用裝配式建筑,不僅提升了建設速度和產品品質,干凈整潔的施工現場讓建筑工人也能獲得更好的工作環境,這就是裝配式建筑給建筑業帶來的改變。碧桂園一位負責工程技術的工作人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這樣描述裝配式建筑帶來的變化。
如今,一場建筑工業化的“軍備競賽”正在房地產行業上演。而早在2003年,萬科就成立了萬科工廠化中心,率先在國內推廣裝配式建筑。在萬科之后,碧桂園、綠地、保利地產等知名房企紛紛進軍裝配式建筑領域,希望在激烈的行業規模競賽中獲得有利地位,同時分食裝配式建筑龐大的市場蛋糕。
據了解,在沖刺3000億元規模之際,保利地產牽手遠大住工,通過建設依托BIM、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裝配式建筑智能工廠,進軍裝配式建筑領域。同時,保利地產還與遠大住工進行資本上的合作,支持遠大住工的總部研發平臺。
記者注意到,在發展裝配式建筑方面,業內出現兩種不同模式。
萬科和碧桂園均注重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碧桂園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碧桂園擁有獨立的工程技術團隊,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對SSGF工業化建造體系進行迭代升級,同時注重管理體系的打造。與此同時,碧桂園也在進行項目云管控平臺的打造,提升SSGF工業化建造體系的核心競爭力,通過信息化的管理能夠實現快速復制,同時保證產品的品質。
而一些實力欠佳的房企則可以通過合作模式降低研發的成本,同時也能實現建筑工藝的創新和戰略擴張。
保利廣東相關負責人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硬件上來說,目前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已經對建筑結構方面帶來了根本性影響,下一步也將逐漸對精裝修、智能家居、智能家電等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從軟件上來說,則對房地產商的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和項目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加劇地產行業規模競爭
吸引房企紛紛進軍裝配式建筑的不僅僅是龐大的市場規模和有利可圖,國家對裝配式建筑的重視度不斷升級,使得未來裝配式建筑和住宅產業化或將成為房企進軍房地產的入場券。
據記者了解,杭州市建委要求2017年杭州主城區范圍所有土地招拍掛的建筑項目,都要100%落實裝配式建筑。北京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內的四類項目被規定采用裝配式建筑。
易居(博客)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政策拿地和項目開發對裝配式建筑的明確規定有助于鼓勵掌握裝配式技術的房企積極進行研發,也有助于淘汰一些劣質生產技術的企業,實際上都會帶來行業格局的洗牌和行業的優勝劣汰。
明源地產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劉策則表達了不同觀點,他認為,裝配式建筑工藝體系不會對競爭格局產生特別大的影響,如沒有掌握技術的企業可通過與裝配式建筑企業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可能初期成本會上升。
碧桂園負責工程技術的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裝配式建筑將是未來建筑的發展趨勢,一個技術和產品的好壞是市場決定的,裝配式建筑能夠解決目前行業的眾多痛點,同時可以縮短工程工期,降低開發商的成本。
據碧桂園集團SSGF新體系推進組長孫軍介紹,SSGF工業化建造體系可實現全專業的全穿插施工,從而使主體封頂后120天達到精裝交付條件,可以實現建造速度比傳統的工期快8~10個月。碧桂園SSGF工業化建造體系目前已經在全國20多個省份、50多個項目中推廣使用。
劉策認為,裝配式建筑體系能提升產品質量,減少交房糾紛,加快周轉速度,對快周轉企業而言有利于降低財務成本。但這不是房企關鍵成功要素,目前行業拼的是規模、資金實力和戰略布局等。
嚴躍進表示,裝配式建筑工藝有助于開發企業加快高周轉,進而促進生產效率,也有助于房企更好地把控開發節點,強化競爭優勢。
保利廣東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行業發展變革的趨勢已經確立,這是無法避免的,要積極擁抱變化,在變化中創新發展,尋找和把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