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北京市民政局舉辦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共有產權養老試點項目“恭和家園”已投入運營的消息。恭和家園是目前北京唯一的共有產權養老試點項目,實現了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有效銜接,把居家養老鑲嵌到了機構養老之中。這種新的養老模式讓老年人在居家養老的同時,享受到機構的專業化服務,實現了魚與熊掌的“兼得”。然而,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它的成功與否,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1問
共有產權
老人怎么看?
首批住戶剛入住不久,位于朝陽區雙橋的恭和家園就引起了不少老年人的關注。尤其是最近一周以來,這里每天都會接待大批的老年客戶。“這些老人都是看了新聞來的,有從海淀來的,還有從昌平過來的。”該項目的服務顧問王明霽介紹,僅上周四一天,進行有效登記的就有七十多組客戶。由于咨詢量太大,人手不夠用,連總監級別的員工也親自上陣了。
“共有產權”在養老領域可謂是一個新生事物。不過,老人們表現出來的接受程度卻令人驚訝。據工作人員統計,前來參觀咨詢的老人當中,大約七成是自己過來的。“老人因為面臨著養老的剛需,所以他們可能比一般人還要了解這方面的信息。”王明霽說,他接待的一位老人就是這樣的情況,跑了七八家養老機構,每一家的特點和收費標準都如數家珍。
82歲的戴阿姨第一次來參觀就在意向書上簽下了名字。她和老伴原計劃周末過來,但是打電話咨詢發現該項目一期已經全部交房,二期的登記也很火爆,就讓女兒請假帶著他們過來了。轉了一圈,她對這里的設施和服務很滿意,于是當場拍了板。“我和老伴都這個歲數了,雖然現在還能動,但畢竟都要面臨著養老的問題,說不準哪天就不能動了,所以要早做打算。”
戴阿姨說,她和老伴也去過幾家口碑較高的養老機構參觀。“他們的條件也都不錯,但是每個月的費用要一萬多,有一種租房住的感覺,而且這些錢花出去什么也剩不下。這邊不一樣,這是自己的房子,是住在自己的家里養老。”在老人眼中,有了“產權”,保障就更多了一些。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介紹,恭和家園由樂成老年事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購買須符合限購條件。該項目建有養老居室365套,養老服務企業與符合條件的購買者分別持有5%和95%的房屋產權,而配套的醫療、護理、餐飲等公共服務設施則是由養老服務企業持有經營。
“老人們總舍不得住養老院,覺得費錢,但你要說是給他們買套房養老,他們八成都不會攔著。”談到對共有產權的理解,剛剛領完鑰匙的郝先生打了個比方:“就像有各種各樣的主題餐廳一樣,這個項目就是一個養老主題的小區。”
2問
入住的老人
感受如何?
81歲的謝志恒和77歲的王秀英入住恭和家園剛剛兩個星期。作為最早入住的住戶之一,他們對這里的各方面條件都很滿意。“比住養老院便宜、氛圍好,比請保姆專業、穩定。”老兩口對這里的生活如此評價。
老兩口說,他們本來在一家養老院交了錢,已經準備入住了。后來知道了這里,才又改的主意。一進房間,里面的細節就讓他們感到驚喜:“門上有高低兩個貓眼,方便坐輪椅的老人;插座都是在腰部的高度,免去了彎腰之苦;而且房間里的墻都是防撞的圓角,衛生間的面積也比普通戶型要大。”簡而言之,這就是專門為老人居住設計的戶型。
二老說,一提起養老院,他們就聯想到躺在病床上什么也不能動,什么都要靠人伺候的那種狀態。“我們雖然在一些家務上力不從心,但是畢竟還沒有到那個階段。”
他們改變主意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就是放不下家里養的小狗。“這條小狗我們已經養了12年了,它也老了,但是養老院里不讓養。”為了這條小狗,老兩口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們咨詢了多家養老院,要么被明確告知不能帶寵物,要么只能“偷著養”。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可以寄養寵物的養老院,結果發現那里只寄養鳥兒。在恭和家園,這個問題解決了。
“我們住在這里有自由度,這就是我們的家。”二老說,現在入住的老人還不多,每次搞活動來的老人甚至還不如工作人員多。不過,他們的服務并沒有因此打折扣。有一次看電影,放的是《一九四二》,王秀英邊看邊掉眼淚。工作人員發現后,特地過來問她是不是這樣的影片刺激太大了,還問她喜歡看什么類型的影片。
談到“共有產權”,二老將之理解為一種“約束”,養老企業以此來保證這個養老社區的純粹性。當時恭和家園一期的全部143套養老居室已經登記完畢,他們來咨詢的時候只能排隊。后來通過資質審核,剔除了一些不是以養老為目的的人,他們才成為這個共有產權養老試點項目的第一批住戶。
3問
如何保證社區的
“老年屬性”?
雖然深受老人歡迎,這個共有產權養老試點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進展順利。項目建設之初,曾被質疑是打著養老的旗號賣房。但其本質是一種新的居家養老形式,只不過是老人把家“搬”了過來。
為了保證住進來的都是真正來養老的老人,在恭和家園項目中,政府和養老企業都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防范這種風險。除了會對購買人的資格進行審核外,入住人的資格也有嚴格限制,每個養老居室內必須有一位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居住,并在民政部門登記備案。
另一方面,恭和家園采用了“小居室大社區”的設計,老人的房間都不大,以79到95平方米的一居室為主。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鼓勵老人多出來活動,建設一個“親老社區”。
恭和家園投資運營方負責人高峻松介紹,恭和家園由養老居室、公共活動空間和醫療護理中心三部分組成。整個項目建筑規模3.68萬平方米,養老居室卻只有365套。“這個項目是嚴格按照養老建筑規范來執行的,這就意味著它有大量的公共空間,出房率低。”他說,老人住在這里,公共空間是可以享受的,如果是年輕人住,這些公共空間對他來說就失去了意義,相當于買貴了。
可以說,只有住進來的是老人,共有產權養老的優勢才能體現出來。一位工作人員向前來咨詢的老人算了一筆賬:每個養老居室的服務費大約是3000元每月,而住同樣標準的養老機構,一個月得花一萬多。“就算是請保姆,3000元錢能請來什么樣的保姆呢?”他介紹,恭和家園食堂一天的伙食費是55元,一位老人如果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吃,一個月的伙食費是1650元。一對夫婦如果都住在這里,一個月6000元足夠了。
養老居室的服務費,可以看作是普通住宅的物業費。但對于沒有養老需求的人群來說,一個月3000元的“物業費”就不劃算了。
從共有產權的角度上來說,業主和養老企業分別占養老居室產權的95%和5%,但老人享有房間百分之百的使用權。之所以這樣安排,也是為了防止使用者改變房子的養老用途。在轉讓時,如果沒有養老企業的同意,就無法過戶到他人名下。
由于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都是由養老服務企業持有經營,在整個恭和家園項目中,60%的產權雖然被分割轉讓,企業仍綜合持有40%的產權。這就意味著企業也將受到政府的監督和約束,從而把服務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