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做終端等死,做終端找死”,怎么破?
換上十個前鋒,中國足球就能贏嗎?
馬云的“新零售”葫蘆里又賣什么藥?
終端是賣貨的地方,這里的工作經常被稱為“臨門一腳”,極為重要。
既然如此重要,企業當然就無比重視,重視的結果就是大量的資源投放到終端上,號稱“終端為王”,很多企業都提出“終端致勝”、“決勝終端”甚至“血拼終端”之類的激情甚至慘烈的口號。
其大概的邏輯是:既然臨門一腳如此重要,那我們大家就都來射門吧。什么中場、后衛、守門員,什么生產、供應、研發、財務,能將就就將就,能湊合就湊合,前鋒要緊,關鍵是要進球。

現在的企業對于終端建設普遍十分重視:特殊陳列、終端生動化、DM、各種活動,能做的都給他做了。
江湖流傳著著名的“終端拜訪八步驟”,很多企業恨不得做成十步驟,二十步驟,認為工作越“細致”,過程越可控,終端工作就會越“扎實”。
事實上,一直被倡導的“終端為王“可能是近十幾年來企業營銷中最大的坑。首先,終端雖然重要,但它是顯性的,一有投入馬上看得到效果,好多人憑著直覺做營銷,終端工作的作用被大大夸張了。
更關鍵的是,一個企業的運營和營銷,是整體的系統。資源配置必須兼顧各個環節,過于重視終端,往往導致資源配置發生偏差。
資源配置一錯,越努力越失敗。
曾祥文教授曾舉過這樣的例子:
某企業整體銷售業績差,但個別終端銷量好。老板發現,該點促銷員能干勤奮、熟悉產品、和藹可親,于是得出結論:業績取決于人的素質,于是培訓、換人…
這個場景是否非常熟悉?結果卻幾乎無一例外:
對手開出更高工資,你辛辛苦苦培訓、招聘的人員全部跳槽。
關鍵是你還無法跟進,因為對手有利可圖而你不行。
你系統差,所以整體業績差。
你改變了促銷力,但同樣的促銷力在更優秀的系統中能發揮更大價值,所以他們走了,你的局部努力不過為人作嫁而已。
再來一個更普遍的現象。
某企業新品上市幾個月,市場沒啥動靜,有部分終端卻動銷良好。企業發現:該終端陳列良好,形象突出,店里主推,維護到位。于是:陳列是銷售的生命,終端建設是營銷成敗的關鍵因素,于是,復制,全國性終端運動…
結果也很相似:
你投入了大量終端費用,銷售卻增加有限,利潤反倒進一步下滑。真正表現好的終端并不多,即使有,往往也很快下滑 ,無法保持。
更糟糕的是,上山容易下山難。你的費用一旦投入就很難撤下來,高昂的人員維護成本也成了企業的甩不掉的負擔。
邏輯是相似的:你系統差,所以整體市場差。
個別終端因為偶然因素或著判斷失誤,把資源投向了你,這并不能復制。因為終端會把資源投向更能產生價值的系統。除非你一直維持著高費用,交平臺費,變相賄賂終端,但這會給你造成更嚴重虧損,賄賂減少,銷量隨之崩潰。
老苗之前舉過的例子。
以前康師傅能收拾統一,靠的是它的通路精耕,可口可樂戰勝百事,最大的武器是直控終端。一些大的品牌商在操作終端上嘗到了甜頭。
于是很多后起品牌和二三線品牌也在效仿,從康師傅的通路精耕到可樂的101模式,無數空降到民營企業的營銷高級職業經理人,揮舞起終端建設的大旗,但幾乎是無一例外的失敗。
營銷的缺失無法通過銷售的加強來彌補,二線品牌最大的缺失是與消費者的溝通弱。一個沒有進入消費者心里的品牌,單單放在消費者面前去,其渠道和終端成本都非常高。
更嚴重和更普遍的狀況是,由于跟消費者的溝通有問題,終端做的越好,曝光率越高,消費者接受度越低,產品也就死的越快。這就是傳說中“不做終端等死,做終端找死”的根本原因。

再算一個讓三四線品牌心里拔涼的帳。
同樣一個特殊陳列,寶潔只需要做個特價就能免費獲得,舒蕾可能就需要付出1000元/檔,一些三線品牌可能就要2000/檔,還要補特價的價差。悲催的是,寶潔可能會增加一萬元的銷量,舒蕾可能是增加5000,而三線品牌的銷售增加則可能只有2000甚至更少。
看似是相同的戰場,不同的品牌,根本就不是在同樣的平臺進行競爭,這非常的不公平。
所謂的終端為王,很多時候,都是大企業把你引導一個叫“終端”的開闊地,然后用一個叫“品牌”的武器,對手無寸鐵(品牌)的你,進行掃射,而你毫無還手之力。

所謂的“終端為王”,只是“渠道為王”時代的一個局部特征而已。
本世紀的頭十年是以商超為代表“現代終端”牛逼閃閃的時代。終端的資源稀缺,誰離消費者更近,誰的話語權就更大,而傳統的消費品企業多數是通過經銷商再到終端,基本不接觸消費者。
更大的市場話語權和稀缺的資源,導致終端對大部分供應商時非常強勢,店大欺客。而且零售系統的采購多受過嚴格的采購訓練,面對國內大部分專業程度不高的銷售人員,輕松的把他們玩弄于鼓掌之間,最大限度的壓榨了供應商,包括廠家和經銷商。
日子過得太爽,難免得意忘形。
很多終端都從銷售商變成了平臺商,盈利模式從賺取銷售利潤變成收取“保護費”(各種名目進場費、條碼費、店慶費、配送費等等)。
誰的品牌能夠交得起更多的平臺費用,誰的品牌能夠面對固定商圈中的更多人群,誰就可以在這些昂貴的終端中得以銷售。一些小眾產品和個性產品被拒之門外。
這使得各大終端銷售的產品日趨雷同,而消費者也日漸喪失了逛賣場的興趣。
或許一些大型零售商還為此商業模式得意,但從銷售商變成平臺商實在是一種墮落。銷售商旨在給顧客提供更多的便利、更好的體驗和更大的價值,而平臺商著眼于收各種苛捐雜費,必然導致產品同質化平庸化,從而失去應有的價值。
KA賣場的平臺經營模式已經被證明越走越窄,而被賣場牽著不計血本投入、號稱為了品牌形象的供應商,這些年已經死了一地。
而電商終端成了最新的“現代終端”,玩的可比前“現代終端”溜多了。
先利用互聯網發展紅利和免費手段,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迅速獲得了大量的客流,建立了巨大的平臺。然后這“保護費”收的比商超狠多了:各種活動、各種坑位費,真叫坑啊!比傳統商超更牛逼的是,如果你不交推廣費,你根本就沒有露出機會。
一線品牌在面對傳統大型商超還有很大話語權,但到了大電商平臺這里,一樣,人家說啥姿勢就得啥姿勢。
交了錢,至于怎么做推廣、做運營?對不起,您還要自己來,我就是個收買路錢的。
于是,大多數并不擅長面對消費者進行營銷的生產商,無奈走上了自己做市場推廣之路。費用高昂,統一戰線被瓦解,生產商單打獨斗(傳統模式中推廣職能由中間商完成),于是流量的紅利期一過,幾乎所有的電商經營者都在虧損。
但作為國民老爸的馬云,絕非浪得虛名,知道這樣玩下去,把供應商玩死,自己沒地兒薅羊毛,一不小心也變“前現代終端”了。
于是,就在淘寶雙十一創下1200多億的銷售記錄之后,馬云又出雷霆之語:
“電子商務這個詞很快就要被淘汰,純電商時代很快就要結束了。”

老馬同志您這是要鬧哪樣?
俺剛開始能穿上不破的褲子,你又開始給褲子剪洞了?俺剛能娶上媳婦,你這又玩單身了?
節奏太快,臣妾跟不上啊?
馬云提出“新零售”的概念,框架上是“線上+線下+物流”,具體是什么?業內也都一片懵圈,不少人爭相解釋,競爭對手強哥也說,靠,我不一直都在做嗎!
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找不同”,看變化,往往會忘了,不變的東西才往往是最本質的。
我們回到經典營銷學,看看科特勒老爺子對零售及終端的解讀。
零售包括將商品或服務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供其個人非商業性使用的過程中所設計的一切活動。
老爺子怕人們走火入魔,特意說了下面這句。
至于這些商品或服務是如何出售的(個人、郵售、電話或自動售貨機),或者它是在什么地方出售的(商店、街上或消費者家里,現在需要添加一個網上)則無關緊要。
科大爺永遠是科大爺,早就看到和預料到,零售業態多種多樣,五花八門,新形式會不斷涌現。而且斷定,終端類型會像產品一樣,經歷發展到衰退的階段。科特勒稱之為“零售生命周期”,并用“零售滾動假設”來解析了終端類型的推陳出新規律。
具體不贅述,愛學習者去翻看大師《營銷管理》中“管理零售、批發和市場后勤”。
還是回到老苗一直倡導的理念,營銷的本質是影響和改變消費行為。終端的形式和方式遠沒有那么重要,更沒有傳說的那么邪乎。
哪里可以和顧客深度溝通,哪里有更深的消費體驗,哪里可以更大限度的影響消費者,哪里才是更有價值的終端。
以顧客溝通、產品露出、利潤、銷量四個參數,老苗把終端劃分為五類。
分別是深度終端、高值終端、銷量終端、普通終端和陷阱終端,根據這五類終端特性和企業所售賣產品的特性,并結合企業自身能夠投入的資源,進行前終端、后終端、核心終端和兩翼終端的組合。這就是老苗倡導的新終端價值觀下“全新終端驅動模型再造”。
欲了解詳情,敬請期待終端三部曲之終極篇——《終端驅動模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