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樓市有銷售高峰,房企也有推貨節點,這個節點被公認為“金九銀十”。部分開發商即使在上半年有所保留,到了這個時候,也會傾力銷售,沖擊年度目標。
然而,就連強調“做好農民種好地”的龍頭房企萬科,尚有“活下去”“看天收糧”的感慨,足見行業環境風云變幻,有些情況確實難以預測。
現階段的房企,或許就有“逢秋悲寂寥”的感覺。盡管它們加大打折力度,變著法地展開花式營銷,但樓市仍少了許多項目銷售的捷報,以往“金九銀十”火爆的成交局面也不復存在,顯得格外冷清。
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調下,樓市宏觀調控政策頻出,“穩”字當頭,開發商凝視著業績目標與資金鏈,加快資金回籠,而購房者駐足觀望卻已成常態。因此,金九銀十顯得成色不足,已不足為奇。
不過,“因城施策”下,部分城市似乎已經展開了救市的舉措,前有限跌令,后有哈爾濱等各城市從供需兩端的激勵與松綁,再到央行“兩維護”,釋放著另一種市場信號。
金九銀十“爽約”
金九銀十,開發商開足馬力,各個城市都在大搞降價促銷,力度似乎比往年更大,其中有的是簡單粗暴的打折降價,有的是變相讓利,用花式活動吸引購房者。
但一部分消費者對于開發商這種真金白銀式的假期促銷,并未表現出強烈的購買意愿。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房子成交亦是如此。即便開發商開出“誘人”的單價,但只要購房者不去消費,成交便成空談。
鄭州樓市的新房成交情況恰恰證實的這種現象。國慶期間,鄭州不少項目開啟了降價促銷模式,相比往年力度、規模更為突出。
其中,鄭州一樓盤起初開盤均價在15000元-20000元/平方米左右,然而,在10月1日大幅下降2000元/平方米。此外,西三環的某項目從去年開盤的13500元/平方米降至11500元/平方米;鄭州西四環某項目甚至開出了首付4萬元的房子。
但今年黃金周的成交量,卻是近三年的低點。機構數據顯示,截至10月7日,鄭州黃金周期間共計成交726套,成交量處于近三年最低水平,較2019年降低了44%,較2020年銷量下降了63%。
實際上,放眼全國十一黃金周降價促銷失靈的情況,鄭州樓市并非個例。在樓市行情不錯的濱海城市青島、煙臺、無錫,開發商也在不約而同的降價促銷,但新房成交卻難言理想。
而一線城市上海,在此期間共計成交面積1.3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8%;廣州共計成交面積6.5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5%。二線城市武漢、寧波、長沙均有55%-92%的同比降幅。
盡管特價房、工抵房、買房送品牌新款手機、買房送車位、買房送車、買房免三年物業費等優惠活動在樓盤促銷中屢見不鮮。但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60個重點監測城市累計成交18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3%。
“銀十”成色不足,過去的“金九”也難言收成不佳。克而瑞數據顯示,2021年9月,百強房企實現單月銷售操盤金額7596億元,單月業績規模不及8月、首次環比下降。同比去年下降36.2%,較2019年同期也下降17.7%。
同期,9月單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跌破零值,下降至-3.5%。上一次出現單月投資負增是在疫情沖擊下的2020年2月,再一上次則要追溯到房地產“去庫存”的2015年。
房價增速也在加速回落。9月70個大中城市新房和二手房價環比轉為下跌,增速分別為-0.1%和-0.2%。除去疫情沖擊的去年2月份,已有6年未出現類似情形。
這無疑是一個“爽約”的豐收季。
降價失靈的背后
眼下,全國樓市“金九銀十”遇冷,“割肉”讓利方法并未引得“鳳凰”來,與宏觀調控不無關系,“房住不炒”、樓市維穩仍是主基調。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房地產政策發布超400次,其密集程度創歷史新高。
從“五檔分類”貸款集中管理制度,到嚴查經營貸、首付貸;從二手房指導價出臺到嚴厲打擊學區房炒作,以及不久前樓市里傳得沸沸揚揚的房貸收緊、利率提高政策等,都直接影響到了購房者的購買信心。
同時,這也阻擋炒房客的購買熱情。因利率的提高致使成本升高,加之房貸審批趨嚴、過程變長,加大了未來不確定性,直接致使部分炒房客未入場。
不難看出,在多項嚴格調控政策的疊加作用之下,樓市“去杠桿”“去泡沫”效果開始顯現,“金九銀十”則是體現。
此前,房企的“爆雷”也影響到了購房者的購買心態。如泰禾、華夏幸福、藍光、恒 大等大型房企流動性出現了問題,大型房企尚且如此,小型房企資金鏈則更脆弱。
降價是優惠了,但絕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賭上全家的積蓄去購買一套“暴風中”搖擺的房子。一旦房企出現資金鏈問題,易出現項目爛尾,業主維權路漫漫。對此,購房者對于新房的心理預期較低,置業新房安全感也隨之下降。
買漲不買跌,也是“金九銀十”遇冷原因之一。盡管在“金九銀十”期間,房企借著節假日的節點大搞借勢營銷,但購房者卻并不買賬。越是降價,越是沒人愿意買房,市場觀望情緒漸濃。
難達銷售目標
多種因素疊加,致使“金九銀十”爽約,十一黃金周甚至變成房企端單方面的“狂歡”,并未博得購房者的“芳心”。不難理解,開發商這樣的行為實則是在“割肉求生”,搶收回流資金。
如今,融資“三道紅線”、土地出讓“兩集中”等政策的實施,使得房企必須千方百計地維持資金鏈的安全,都在緊抓銷售、促回款。
因此在融資持續收緊的情況下,若銷售和回款也出現大幅下滑,那對房企的生存更是致命一擊。事實上,從8月份開始,房企的業績已經明顯下滑,再不使盡渾身解數到銷售端,今年業績恐將難完成。
就連房企老大哥萬科也面臨短期的業績下滑。數據顯示,今年9月,萬科實現合同銷售面積228.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2.32%;合同銷售金額361.1億元,同比下降33.79%。
不止萬科,今年上市房企九月業績幾乎全部“躺平”,昔日榮光至此黯然失色。9月,央企中海合約物業銷售金額約203.73億元,同比下跌41.6%;同期,融創實現合同銷售金額約466.5億元,同比下降32.33%。
克而瑞數據顯示,受下半年以來市場整體降溫、銷售業績增速放緩的影響,截至9月末有近半數房企目標完成率不及70%,四季度去化壓力較大,實現年度目標的難度加大。
近兩年來,國內房企“雷聲”不斷。諸如華夏幸福、藍光、泰禾、中庚等都發生過資金鏈問題。
“雷聲”下的房企,“看空”氣息彌漫。9月20日,正值中秋假期,新力控股過了一個“中秋劫”,股價在午后大幅下跌,跌幅一度超過 90%。隨后新力控股發布公告,在港交所暫停交易。
在如此敏感時間節點上,10月4日,花樣年發布公告稱,未能按時支付約2.06億美元票據。事件迅速發酵,引來市場資金鏈安全與否的猜疑。
籠罩在房地產市場上的“悲觀”情緒,從未像今年這樣濃重。眼下,進入第四季度,就整體而言,十一房企樓盤大促以及金九銀十,也并未達到理想效果。這更加重了“看空”國內房地產市場的言論。
不過,事態正在發生轉機。10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文,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表示,“部分金融機構對于30家試點房企“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也存在一些誤解,將要求“紅檔”企業有息負債余額不得新增,誤解為銀行不得新發放開發貸款。
在更早之前的9月27日,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例會指出維護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上一次央行貨幣政策例會提及房地產還是2003年6月24日,距今已超18年。
這也意味著,后續央行政策或許會致力于維護房地產市場的穩定,避免過嚴調控造成行業風險和金融風險。緊接著兩天后,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房地產金融工作座談會,中心意思與央行三季度政策例會一致。
在地方上,日前,哈爾濱住建局聯合當地自然規劃局等8部門制定《關于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則被市場視為地方政府防范樓市過快轉冷的重要“對沖”之舉。
有分析人士認為,對于樓市降溫過快,尤其是房價下行過快的三、四線及以下城市來說,預計其未來在政策層面同步跟進放松的節奏會有所加快。
這對于房企來說,無疑是一個久違的利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