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最高效、最基礎的途徑,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是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來源,對于提升人力資本質量,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數據顯示,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雖然我國各級各類職業院校每年培養畢業生約1000萬人,但據有關媒體報道,企業一線技術工人的缺口仍然較大。以佛山建材行業為例,佛山擁有規模以上建材生產企業達1000多家。其中水泥行業總產量近7000萬噸,產值約18億元;涂料行業產量約100萬噸,產值約224億元,但一線生產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缺口達10%至15%。
從現實情況來看,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就業通道并不順暢。許多人對建材行業等制造企業的印象還停留在臟、累、苦,甚至是工資低上,對行業不了解,對崗位不認同,很多年輕人寧愿跑外賣也不愿意進工廠,所學專業和就業完全脫離。而企業對初出茅廬的畢業生也是望而興嘆。以焊工為例,培養一個成熟的焊工需要3到5年的時間,對企業來說,培養不難,但培養后跳槽的風險卻是極大的,得不償失。在很多制造業發達地區,招工難的現象已存在多年,焊工即使給出300元到600元的日薪,也是一“匠”難求。
職業教育是培養能力的實踐教育,須在實踐中培養磨練。一些以理論教學為主,導致學生畢業后學不到真本事,上崗還要“回爐再造”,確實給企業帶來了不小的負擔,同時,對市場研究不夠,沒有緊密對接就業需求,專業設置和教學調整不及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不對等,雙方不能進行有效銜接。
綜觀社會上認可度較高的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就業環境創造上都下足了功夫。例如北京金隅科技學校,立足北京市功能定位和產業結構調整,開辦了智能制造、智能控制、建筑工程、信息創意及基礎服務管理等專業,建設了127個設備精良、車間化的實訓室,通過“學崗直通”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構建了現代職業人的快車道。多年來,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9%左右,很多已經成長為企業的藍領精英。
教育部頒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對職業教育建筑材料類專業目錄進行了修訂,科學界定人才培養規格,調整合并、撤銷部分專業,升級改造保留專業的內涵,補充增設新業態急需的新專業。通過解讀我們能夠看到,職業教育正在適應時代的變化,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在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方面與現代化的制造業進行精準對接。職業院校畢業生成才通道越來越寬廣,職業教育的競爭力和吸引力也將大大增強。
雖然機器能取代大量普工需求,卻依然難以撼動很多高級技工的地位。近年來,建材行業也通過各領域、各工種的職業技能大賽,挖掘技術人才,創造技術人才脫穎而出的機會,充分體現技術人才的價值,做到全面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隨著建材行業的快速發展,知識型、技能型勞動力將成為主流,技術技能人才也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發揮職業教育的人才蓄水池功能,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建材行業職業教育必將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