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巴頓的遠見卓識與指揮藝術值得所有管理者學習,如果一個管理者能夠學到一半巴頓的遠見的指揮水平的話,那么對于公司而言絕對是一大幸事。
坦克最初是由英國人發明的,隨后投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德軍大為驚恐,美軍在到達歐洲戰場前根本就沒有見過這種武器。喬治·巴頓一眼便看到了坦克的未來價值,于是不惜以重資換購了法軍的坦克。事實證明巴頓的眼光十分精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基本上是坦克和飛機的天下,德軍憑借著坦克和飛機以閃電般的速度征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國家,而最終美國也依賴著喬治·巴頓的坦克部隊和阿諾德將軍率領的空軍戰勝了德國。如果當年的巴頓在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未組建坦克部隊,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軍不會那么犀利。
很多企業每年都會組織出差考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在考察之后真正為公司帶來改變了嗎?企業在這次考察中是否找到了糾正公司問題的方法,突破某一區域的市場方案,發現某個可能改寫行業的商機?更重要的是你在發現了這些方法方案與商機之后,是否回到公司堅持付諸實踐!遠見很重要,而實踐更重要,沒有遠見難以取得重大突破,沒有實踐再高的遠見也不過是擺設。
為了適應干旱炎熱的非洲戰場,巴頓找到了美國最炎熱的沙漠地區對士兵進行訓練。在高達40攝氏度的高溫下,士兵們一會挖塹壕,一會長途奔襲,一會坦克演習。在這種魔鬼的訓練中,最大限度地鍛煉了士兵的軍事技術與應急能力。巴頓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因為對下屬和國民的關心。訓練多流一滴汗、戰時少流一滴血;一品脫美國人的汗水可以挽救一加侖美國人的鮮血(1加侖等于8品托)!美國人為了應對二戰進行了大范圍的征兵,很多新兵連槍都不會使,而巴頓則嚴格地分3階段把新兵送入戰場。第1階段讓新兵在美國與法國的軍事基地接受軍事知識的培訓,第2階段讓新兵在沒有戰爭的歐洲區域進行現場演習,第3階段當新兵完全掌握了作戰的能力后投入到戰場中殺敵。
每次作戰的時候,巴頓總是駕駛著坦克一馬當先地沖在最前方,這充分體現了巴頓的指揮風格。他總是以無可匹敵的勇氣沖在最前沿,激勵著士兵爆發全部的斗志奮戰向前。巴頓說道:“如果士兵們知道,將軍也同他們一樣有被子彈擊中的風險,那么他們就會從心眼里敬重將軍,愿意聽從他的命令!”我覺得這句話值得每一個人警醒和反思。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的話,國民黨軍官的指揮風格是:給我上,而共產黨軍官的指揮風格是:跟我上。一字之差卻有著云泥的距離!
每當士兵有任何功績的時候,喬治·巴頓總是會進行表彰,他鼓勵將士主要采取兩種方式。1是授獎授勛,為英雄頒發獎章或提升軍銜;2是發布新聞或戰報,對英雄人物進行大力宣傳和表揚。巴頓認為士兵拼死作戰有兩大因素:對指揮官的英雄崇拜和榮譽感。你想要獲得士兵的崇拜就必須身先士卒,展現出非凡的勇氣、智慧和膽略。至于榮譽,應當毫不吝嗇地獎賞,讓士兵享受到榮譽的光芒,就如同拿破曾經說過“只要有足夠多的勛章,我能夠征服世界。”
當一代神將韓信投奔劉邦之后,劉邦問他為何拋棄項羽,韓信說道:“項羽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當將士有功勞時,他卻死死地握住印章。由于項羽不肯將榮譽封賞給下屬,導致了韓信的離開,而韓信的離開最終幫助劉邦奪得了天下。如果當年項羽大方一些,在韓信的輔助之下,天下哪里輪得到劉邦!古往今來任何一支強大的軍隊都離不開榮譽勛章,當成吉思汗加冕為“汗”的儀式結束后,成吉思汗便大封功臣。他每封一人,都要充分贊揚和肯定一番受封人的功績和貢獻,各位功臣都被一種上進心和榮譽感激勵著。你們的企業是否給予了優秀員工足夠的榮譽勛章呢?
喬治·巴頓有著非凡的口才,他總是利用一切時間通過演說來鼓舞士氣,而且講話從不打稿,一講就是幾個小時。他聲音高亢、語言粗俗,如同打架一般的高聲讓人感覺刺耳,粗俗的言論讓人感覺難堪,但對激勵士氣有著很好的效果。巴頓的口才是無與倫比的,而口才的作用也非同凡響。很多人都能夠長篇大論,但重要的是講話的語氣、態度和內容!這個世界有口才的人有很多,但是要成為像巴頓這樣的超級演說家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