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0年12月底, 全國PPP在庫項目總計約1.4萬項,總投資額約19萬億。其中:管理庫項目約1萬項,投資額約15萬億;儲備清單項目3400項,投資額約4萬億。
進一步分析2020年管理庫項目行業分布情況,占比較大的三個行業分別為市政工程、交通運輸、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占比較小的行業包括體育、科技、社會保障和養老等。
圖1
從區域分布來看(圖1),當前PPP項目投資前十大省份分別為貴州、云南、四川、河南、浙江、山東、湖北、河北、江蘇、新疆,其中貴州、云南、四川、河南等地均超過1萬億。其中:
1、華東地區PPP數量在全國最多,投資總額超4萬億。
2、浙江和廣東可以說均排在第一梯隊。
3、上海也有十幾個ppp項目。
從新增的角度來分析:
分地區看:貴州省、江西省、遼寧省新增項目較多。分行業看,城市基礎設施新增項目最多,為220余個;其次就是農林水利、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環保等行業新增項目數也較多。
圖2:2014年-2020年PPP項目年度成交情況統計圖
2020年全口徑共成交達1700項,總投資額2.87萬億;從2014至2020年的項目成交情況來看(圖2),PPP項目成交規模在2014至2017年逐年快速增長,并在2017年達到成交趨勢的頂峰,2018至2020年PPP項目成交規模呈現出下降之勢。
PPP發展受政策驅動,回顧上面的這個變化曲線也是如此。PPP項目建設熱潮從2014年開始,2018年出現退潮。因為2018年,相關部門加強監管,PPP市場告別幾年的“快速生長”階段,進入穩步規范期。那么2020年出現下降其實也很正常,一方面是各方都理性看待和參與PPP項目,不像前些年那樣冒進。外加2020年專項債額度劇增,一定程度上擠壓了PPP發展空間。還有就是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較大,PPP項目見效慢,疊加不少地方PPP項目支出逼近10%財政可承受能力紅線,因此PPP項目也比較難推動。
一般來說,一個項目的建設周期為18-36個月,而PPP項目大部分是自三、四年前開始建設的,現在基本上都進入了運營環節。如果說過去3-5年是大批項目走向落地的時期,則如今預示著PPP項目真正的經營時代即將到來。
建筑央企與PPP大潮
以上為建筑央企部分PPP中標項目
前幾年,PPP模式主要應用于市政工程、交通運輸等領域,而如今隨著國家對于生態環保的重視程度的提高,很多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也加入到這一行列,如上圖中的岳陽市中心城區污水ppp項目。
那么2020年生態環保類PPP項目占比上升也是和政策驅動有關,比如2020年2月底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印發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領域PPP項目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這個通知是推動生態環保PPP項目前進的一個很重要的動力。因為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是各地需要交出環保治理答卷的關鍵年。而眾所周知,在2019年的經濟承壓狀態下,各地的環保治理進度有所暫緩。原本環保壓力就很大,在疫情來襲后更為明顯。于是在關鍵時刻,政治局會議定調:要堅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堅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這也就直接推動了環保項目前進的步伐,同時也提高了環保類項目在PPP總量上的占比。
重新理解PPP
因為PPP的推行是控制地方債務擴張的一部分,其基本邏輯就是在滿足基礎設施投資的同時,進行杠桿轉移,即吸引社會資本。所以PPP模式本質上是要求施工企業代替地方政府承擔部分融資職能,天然地存在擴表和加杠桿的壓力,因此要求施工企業有強大的信用和融資能力。對施工企業的影響是在規模擴張的同時,會有犧牲短期現金流的現象,但也為未來積累了大量的運行資產或類運營資產,這也是近幾年以來建筑行業集中度提升的底層邏輯之一。
在地方政府完成控制負債規模與經濟增長的平衡過程中,建筑央企/國企們同樣完成了從單純的施工方向投資商的轉變。從這個角度而言,建筑央企等巨頭也是受益者,所以不能單純地認為地方政府債務收縮必然導致建筑央企/國企的擴張規模減慢。
此外,建筑行業集中度提升的驅動力還包括業務鏈條的交叉及延伸。如今你放眼望去,建筑央企/國企已經很少有單純的基建、房建或者制造業相關的建筑企業了。在過去的幾年中,頭部建業完成了基建、房建、地產、制造業等相關投融資等的大融合,這也為目前ABO模式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支撐,建筑企業在城市建設中的份額正在大幅提升。
2、技術/融資能力/資產估值得到了提升
再比如說到ppp,很多人都說建筑央企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責任、毛利率低、費力又不掙錢,但是你卻沒有看到建筑央企在多年以來積累的強大技術/核心競爭力/融資能力等優勢。只看到了基建的存量競爭,鐵公機已經飽和,但沒有看到從單純的基建企業向基建、房建、地產、康養相關投融資的大融合,這不僅是業務鏈條的延伸,更是利潤鏈條的延伸。很多人只看到建筑央企了承擔融資功能不斷往里貼錢造成現金流差,卻沒有看到大把的運營類資產有助于其轉型下的估值提升.....
3、提升了海外的競爭力
目前,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快速推進,很多中資公司(特別是建筑央企)都開始在海外布局PPP模式的項目。為什么?正是因為前期PPP模式通過國內的實踐和經驗積累,如今該模式已經走向了海外。很多建筑央企獲得境外可持續經營的資產,延長了海外業務利潤鏈條。
而PPP模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大力推進:
將給我國的金融機構帶來更多業務發展機會;國有金融機構參與國際資本競爭,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提升成本和風險把控的競爭力;
PPP模式的杠桿效應將進一步擴大我國在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影響力;
PPP模式將有效的帶動我國裝備、技術、服務、資本的輸出;
對于工程承包類企業,投資境外PPP項目,還可帶動自身EPC工程承包業務的發展,并參與項目的維護與運營,實現全產業鏈的發展;
綜上所述,從多個角度/維度而言,PPP反而煉就了建筑巨頭們超強的競爭力~
文章來源:新基建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