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東莞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樓市糾紛也時有發生,收樓時質量問題、賣房時的促銷、承諾等都有可能引發糾紛。別人曾經遇到過的購房陷阱或者可以給購房者避開糾紛提供幫助。昨天是一年一度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記者找來一些東莞樓市糾紛案例,為您買房時提供參考。
案例一:“買房送車位?”看清是產權車位還是人防車位
市場冷淡期,開發商促銷推出“買房送車位”活動,以4.8萬元/套的價格向購買了特定房屋的業主低價出售其所購房附近的車位,收樓后,開發商卻表示該類車位為人防車位,不是有產權的車位。這引起了部分業主的不滿。
業主王某認為,雙方約定以4.8萬元購買樓棟附近的車位,而人防車位是不能出售的,與合同的約定不一樣,他要求以4.8萬元購買有產權的車位。
法院分析:開發商提交的宣傳單上有“送車位”“車位免費”的字樣,但買房時購房者填寫的特殊申請表明確記載的是“購買”“選購”車位,故法院認為雙方達成了以4.8萬元的價格購買一個車位的協議。同時由于沒有對車位的性質有任何的描述,即使車位價格相對低于市場價,也并不能得出開發商主張的車位為人防車位的使用權的結論。且人防車位屬全體業主共有,開發商無權對人防工程上規劃而成的車位進行處分。法院判決業主向開發商支付車位轉讓款4.8萬元;開發商應于王某還清車位轉讓款之日起三日內向其交付產權車位一個。
提醒:車位存在著產權車位和人防車位的區別,無論是購買還是“贈送”,購房者和開發商最好在相關合同上清楚標記車位的性質,避免引起糾紛。
案例二:承諾的游泳池不見了?開發商被判賠償
2013年10月,鄧某花56.5萬元總價在塘廈購買了某花園二期的一套商品房,收樓后,鄧某發現買房時銷售承諾的游泳池不見了。
鄧某認為,開發商在宣傳、銷售時明確說明和允諾二期有游泳池,并且舉證了展示沙盤的照片、視頻。其中,展示沙盤的照片顯示二期洋房中間有一塊依常識判斷應為游泳池的模型,視頻中的銷售人員均確認了二期銷售時是宣傳有游泳池的。
開發商則表示,其在宣傳、銷售某花園二期房屋時未曾明確過二期有游泳池,但確認在銷售大廳內的展示沙盤中某花園二期范圍內的區域有藍色標示,確認藍色標示代表有水,但該藍色標示是指水系景觀而非游泳池。
法院分析:證據表明,開發商在宣傳、銷售該花園二期時明確說明和允諾有游泳池,對鄧某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及房價的確定具有重大影響,故開發商關于游泳池建設的明確說明和允諾已構成要約。開發商已經構成了違約,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開發商應按鄧某所購房屋價款的1%賠償鄧某損失,即5653.49元。
提醒:業主保留證據成為勝訴的主要原因。本案中開發商主張其在宣傳、銷售某花園二期房屋時未曾明確過二期有游泳池,開發商舉證了網絡宣傳資料、照片。但從該照片的拍攝時間判斷在鄧某和開發商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之后,原審法院不予采信。相反,鄧某舉證了展示沙盤的照片、視頻及視頻中人物、開發商銷售人員營銷榮辱榜圖片,原審法院予以采信。
案例三:房價上漲拒絕交易賣家構成違約
2015年5月,王某與陳某及中介公司就陳某位于塘廈的一套住宅簽訂了《房屋買賣居間合同》,約定陳某將案涉房屋轉讓給王某,轉讓價格為89.2萬元,王某支付定金5萬元給陳某,并約定在貸款申請經銀行初審通過7個工作日內支付17.84萬元首期款給陳某。
據了解,簽訂合同時該套住宅的單價是9300多元/平方米,一年后,該套房子的價格上漲。買家王某認為,由于陳某拒絕辦理交易委托公證手續,導致他沒有買成房子。王某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陳某返還定金5萬元以及支付違約金17.84萬元,并解除王某、陳某之間的《房屋買賣居間合同》。后王某申請變更訴訟為陳某繼續履行《房屋買賣居間合同》,王某按合同約定一次性支付房屋轉讓款。
陳某則認為,由于王某一直沒有支付首付款,陳某有權解除購房合同。2016年3月,陳某與他人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約定將房屋出售,同時收取了對方支付的首期款10萬元。
法院分析:陳某經擔保公司多次通知均拒絕辦理公證委托,導致無法繼續進行交易,后則以時間過長、房價上漲、案涉房屋給陳某母親居住等理由拒絕轉讓案涉房屋,已構成違約。
提醒:在王某申請變更訴求之前,解除買賣合同的通知已經送達陳某。因此法院認為,案涉《房屋買賣居間合同》已經于2015年11月17日解除。王某再請求履行一個已經解除的合同,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應不予支持。但由于案涉《房屋買賣居間合同》解除系因陳某的根本違約行為所致,王某可根據合同的約定及法律的規定向陳某另行主張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