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科技訊 2月4日下午消息,華為云近日公布2017年業績數據,銷售收入達到5億美元,用戶數、資源使用量方面實現300%增長。華為云BU總裁鄭葉來在接受新浪科技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公有云市場的競爭遠未結束,他還預期,2018年華為云的增長會超越2017年。
談到火熱的AI和區塊鏈,鄭葉來表示這些技術在國內被過分炒作,華為在這兩個技術領域早已有了投入并將其應用到了實際場景之中,“華為不會跟風炒作概念。”
公有云競爭遠未結束
2017年3月,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宣布成立專門負責公有云的Cloud BU,并稱2017年將增加投入2000人。當時Cloud BU設立在產品和解決方案部門之下,由IT產品線總裁鄭葉來兼任Cloud BU總裁。成立不到半年時間,Cloud BU即在當年8月底由二級組織升級為一級組織。
回憶起華為入局云業務時的情景,鄭葉來表示當時很多人覺得華為做晚了,沒機會了。但2017年的數據出來之后,華為云增長很快,“我們又信心爆棚。”
根據華為云公布的數據,2017年華為云銷售收入達到5億美元。截至目前,華為云已發布14大類99個云服務,50+解決方案,在用戶數、資源使用量方面實現300%的增長,云服務伙伴超過2000家。
“去年有兩個事情超出我的預期。”鄭葉來說,一是華為內部對做云業務迅速達成共識,組織人員調整到位,也給了充分的授權,二是華為云成立之后很快就獲得了很多大中型企業、國外企業、政府機構的信任,業績迅速增長。
在他看來,政府和企業選擇云服務商,主要的痛點在于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和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
而鄭葉來認為這正是華為云的優勢所在,“外界不擔心華為的技術,而是華為是不是下定決心做。”鄭葉來說,華為過去圍繞芯片、硬件解決方案等做的投資可以在公有云業務上得到收入。同時,華為的不碰數據、不做應用、不做股權投資的‘三不’承諾也讓華為云成為最中立的云服務商,“原來的IT公司選擇華為是自然的,未來的互聯網企業選擇華為也很正常,因為我們的 ‘三不’承諾,我們是中立的,不與他們競爭。”
不過與BAT等互聯網公司相比,華為在云業務上的布局確實相對較晚,外界有觀點認為,公有云市場上半場的競爭已經結束,格局基本確立。
鄭葉來對此十分不以為然,“沒有哪個產業的競爭結束過,不能用互聯網跑馬圈地的思維理解2B業務。”他以共享單車為例,從剛開始的火爆到現在的倒閉潮,強調不能用做2C的思維理解2B的云業務。“公有云的競爭沒有上半場下半場之說,Cloud 2.0的競爭剛剛開始,都在等待一家真正中立的、踏實服務的供應商。”
對于華為云2018年的預期,鄭葉來坦言并沒有設立具體的目標數字,而是看重為產業帶來的變化和價值。“但2018年華為云的增長一定會超過2017年。”
AI和區塊鏈被過度消費
除了公有云業務之外,鄭葉來也談到了目前火熱的AI和區塊鏈。
他表示目前AI在國內被娛樂化和泡沫化。“人工智能不是做兩個應用刷個臉就行了”,在他看來,未來AI的核心是兩點:一是解決企業的應用問題,需要與具體的問題相結合;二是經濟成本效率,通過軟件硬件創新,讓人工智能的經濟成本效率最高。
華為云在人工智能方面也發布了EI企業智能,包括EI基礎平臺服務、通用服務和行業場景解決方案等30個企業智能服務。鄭葉來透露,今年4月和9月華為也會重點發布人工智能方面的產品。
而在區塊鏈領域,他表示華為早在2016年之前就有投入,并發布了相關產品。比如華為在區塊鏈上的優勢是算法,與一些銀行在大數據平臺,風控、征信等領域有著合作;華為云有很多測試串也是用區塊鏈生成。
“區塊鏈本身是很好的技術,解決了安全、可信的傳輸問題,但虛擬貨幣只是區塊鏈的一個應用。華為不會跟風炒作概念。”鄭葉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