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作為廣州市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被寄予厚望。昨日,以“創新、融合:構建廣州產業載體新格局”為主題的首屆廣州市產業園區發展大會在白 云區舉行。白 云區、市工信委、市城市更新局相關負責人以及全市近200家本土產業園區運營商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廣州產業園轉型升級發展策略。
大會上,作為華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媒體平臺,廣州日報集團還與廣州市產業園區商會就“廣州市產業園區大數據分析、品牌推廣及園區運營合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此外,廣州市工信產業發展研究院也揭牌成立,其將與市產業園區商會一道構建產業園區全生態服務鏈。
未來,廣州低效產業園區如何提質增效?與會專家貢獻了諸多真知灼見。
數據:
全市95個產業區塊
投產企業逾9000個
產業園區作為廣州市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是廣州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管理創新的主要載體,也是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優勢產業集聚的重要平臺。
根據廣州市“三規合一”摸查成果,目前我市共有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集聚發展園區等產業區塊95個,規劃占地面積324平方公里,實現工業總產值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的70%,投產企業逾9000個,從業人員逾100萬人,工業園區已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成為促進產業集聚的主要陣地。
當下,廣州產業集聚發展態勢良好。根據廣州市產業規劃圖顯示,我市形成現代服務業集聚核,北部、東部、南部三條產業集聚帶“一核三翼”格局,包含了廣州開發區、南沙開發區、增城開發區等3大國家級園區,花都開發區、從化開發區、云埔工業園區、白 云工業園區等4個省級園區,成為全市制造業、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然而,廣州市產業園區發展也存在一些短板。有專家指出,廣州相當一部分園區運營商不注重產業規劃,導致園區缺乏主導產業鏈,入駐業態低端,載體資源浪費。
論道:產業園區提質增效成焦點
新經濟時代來臨,我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集聚形態、產業載體發展模式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對產業園區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產業園區如何提質增效成為大會焦點。廣州市產業園區商會秘書長羅明如梳理了影響園區發展的五個關鍵要素:政策引導、產業規劃、運營模式、團隊建設以及服務體系建設。
“政策引導是規范園區建設發展的引領力,產業規劃是產業園區運營建設的基礎。”羅明如解釋說,園區規劃包括產業規劃、建設運營規劃、招商規劃、運營規劃以及經濟指標規劃等。
“一個園區只有在做好產業規劃的前提條件,其他工作才能夠順利開展。”羅明如舉例說,以生物醫藥產業為核心發展產業的廣州市冠昊生命科技園、以新材料產業為園區主打產業的華南新材料創新園、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發展方向的南沙樂天云谷等園區在其園區產業規劃清晰的前提條件下,園區建設運營招商工作十分暢順。
羅明如認為,完善的服務體系也至關重要,該要素能夠助力企業安心在園區發展,增加園企間的粘性,塑造了園區運營商的品牌。
TIT創意園董事長李再興則強調“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TIT作為廣州較早期的產業園區,根據所在區域產業發展重點,引入龍頭企業,升級園區產業規劃,從原來的時尚產業集聚產業升級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聚園區。
政策:引進一批龍頭企業落戶生根
去年,廣州印發的《廣州市建設“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實施方案》提出,聚焦IAB產業,著力打造富士康、思科、通用醫療、百濟神州、廣汽智能網聯產業園、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等10個左右價值創新園區。此外,還提出推動低效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出臺實施《廣州市產業園區提質增效三年行動計劃》,積極鼓勵產業園區及周邊區域協同改造,推動低效產業園區提質增效。
本次會議邀請了廣州市相關政府職能部門進行政策宣講。廣州市工信委產業園區處處長林滿山透露,在提質增效園區工作板塊,工信委將通過“工改工”和“城市更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引入研發機構強化產業化創新實力,推動“天使投資”等基金資本“入園助企”,加快優質小微企業“迭代升級”,引導扶持一批產業園區向“產業園區+產業創新中心+產業基金+產業聯盟組織+產業服務平臺+產業社區”的運營模式轉變。
林滿山表示,在建設價值創新園工作板塊,工信委作為產業主管部門,做好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民營500強等高精尖企業招商工作,引進一批龍頭企業落戶生根,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集聚+N個靶向配套”的要求,規劃建設一批集聚度高的價值創新園區。
廣州市城市更新局項目審核處處長朱永飛表示,接下來,城市更新工作在注重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優化工作流程,更加開放透明,在堅持政府主導同時強化市場運作。“希望園區運營商能夠將優質的園區運營經驗應用到城市更新改造工作中來,共同推動廣州城市經濟建設及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