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近日表示,我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深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同時,我國將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適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權。
有網民稱,探索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宅基地“三權分置”,開啟了房地產管理模式和土地市場的深度變革。隨著新的改革舉措實施,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用以建設住宅,將實現多元主體的住房供應,也是對土地市場的松綁與放權。政府不再壟斷住房用地,盤活非房地產企業自有土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貫徹中央提出的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兩多一并舉”住房制度基礎性的土地制度變革,可望漸別土地財政,抑制地產投機,滿足住有所居,同時維護不動產市場穩定。
網民“馬光遠”說,在完全壟斷的土地供應制度下,土地只能是稀缺的,只有稀缺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因此,解決高房價的根子在于土地制度的突破,這是真正的長效機制。此次國土資源部明確提出未來土地的“多主體供應”,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盡管從目前的舉措來看,除了“非房地產企業的用地用于住宅”這一點可以直接增加土地供應外,其他諸如集體土地只能用于租賃房試點等,口子仍然開得太小。
網民“鄭州樓市”提出,政府不再壟斷住房供地,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將對租房市場產生深刻影響。未來,除了高端公寓、開發商自持運營、安置房等不同形式的出租房以外,還會有大量的集體性質租賃房投入,租房市場將逐步分化,以滿足不同需求層次的住戶。
還有網民表示,可以預料的是,未來將有相當比例的土地和住房供應,通過非房地產企業來進入市場,提供給企業員工以及廣大租房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