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家版本館正式落成,它被譽為“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國形象、推動文明對話”的精品傳世工程。浩如煙海的中華典籍版本和中華文物將保藏于北京總館和杭州、西安、廣州3個分館,永續文脈。
不愿做仿古建筑
宋代沒有留下園林,甚至在宋畫上也幾乎沒有,但在南宋都城杭州,這似乎又不是毫無根據可循。王澍展示了幾張拍攝于半個世紀前的黑白照片,杭州西湖的群山層層疊疊,幾乎看不到建筑和人的痕跡。“這不就是‘宋韻’?宋畫里的人和建筑,不都是只隱隱露出一點點嗎!”坐在新落成的這個讓人驚艷的建筑里,聽王澍講杭州國家版本館第一堂學術講座的學生,有人悄悄低語。
“那是一個曾存在過,在整個國土連綿不絕,有山水繪畫般審美質量的生活世界。直到上世紀70年代,這個如畫的世界仍然幾乎完整地存在著。”在王澍看來,破解“現代宋韻”這道命題,離不開用現代建筑語言,來修復人和自然的關系。他不愿意做仿古建筑,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王澍直言:“我們需要以這一代人的語言,作出屬于這個時代的詮釋。”
廢棄的礦山中設計出宋韻建筑
然而他接到的那塊地,看起來實在和風雅宋韻毫無關系——這是杭州郊區一座廢棄的礦山。為了開山取石料,山中間被掏成了一個坑。山一邊是綠的,一邊好似懸崖,只余殘破的一點小山頭。這塊地的特點是南邊比北邊高5米,如果要把整個地調成水平,要挖大量的土方,工程造價會非常高。
王澍卻在那殘破的小山頭和石壁里,看到隱隱透出的宋畫“大山之相”。“園林是立體的山水畫,沒有主峰就沒有靈魂。你看,那就是主峰!”王澍一錘定音。
宋代留下了一本書叫《營造法式》,它講的是大型工程的預算控制,也是宋人的智慧。王澍認為這應該被很好地繼承。就在團隊進行設計時,良渚申遺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按照未來的規劃,這一帶必須限高。如何在有限的高度和地塊上完成版本館要求的建筑面積,是擺在設計師面前的巨大難題。幸而,王澍在宋畫中找到了破解之道。他把一部分庫房建在廢棄的礦坑里,省掉大量建筑成本。拔地而起的8層建筑,被那片殘留的薄薄山脊擋掉大部分,更妙的是,從入口和主書房的角度去看,庫房好像是直接建在山頭上的一座小閣,非常輕盈;又和不遠處南池水面上的亭臺呼應著,仿佛是一幅宋畫。
穿過山體入口,乘坐電梯到達閣樓頂層,放眼四顧,遠處是大片開闊的原野,而近處則是一片“茶山”。如果沒有專門介紹,游人不會發現,這片“茶山”之下,竟然是版本館的庫房。這5萬平方米的庫房,完全建在廢棄的礦坑里,是王澍探索“修復人和自然的關系”的一種嘗試,是“補山”的概念。而“茶山”的外貌,最后在他建議下,專門找了茶葉方面的專家來參與設計,滿山的龍井茶樹再現宋人的淡泊悠然。
建筑,就是構建一個新世界
王澍曾描述他對建筑營造的探索,是構建一個世界。他對宋畫進行研究,并嘗試將其轉化為建筑語言,已經過了約20年的探索: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園參照過《山莊圖》和《溪山清遠圖》;寧波博物館借鑒了《萬壑松風圖》;臨安博物館則是宋畫的 “半邊山水”結構。這一次,他要進行更大膽的嘗試。畢竟國家版本館總館和杭州、西安、廣州3個分館幾乎是同時進行的,而承擔中華文明種子基因庫和版本資源異地災備中心重任的這4組建筑群,注定是引人注目的。
設計時,王澍曾翻看大量宋畫。他看到馬遠的一張小景,畫的是一個文人彈琴,兩個人在聽。彈琴人身后還擺著一個U字形屏風,屏風上畫有松樹,形成一個非常建筑化的空間。王澍就想到,在杭州國家版本館這樣一個有嚴格限高的地方,要形成平遠的層層遞進,這個關系可以用像屏風一樣的層層屏扇去表達,而材質應該是具有宋代風雅和浙江特色的龍泉青瓷。杭州國家版本館又名“文潤閣”。王澍以青瓷擬玉,呈現文潤閣的“潤”。
龍泉青瓷一直是王澍很喜歡的材料,最早是因為看到一些被廢棄的瓷片,他拿來做了一個小咖啡館。這一次,團隊跑遍龍泉青瓷的窯口,反復試驗,最后用特別燒制的4種不同顏色的大瓷片,做成了可以開合的青瓷屏扇。燒制的瓷片自然不可能達到每一片都完全一致,但它體現出來的那種色澤,是在宋瓷上可以看到的那種微妙的潤澤和雅致,王澍的夫人、同為著名設計師的陸文宇負責來排列這數萬片瓷片,讓他們達成類似宋代水墨渲染的效果。
很多人可能體會不到這種工程的難度。比如,如何讓業主和施工方接受青瓷這種手工材質在陽光下的凹凸不平、接受不同窯口燒出的色差和開片,而不認為它不符合質檢規范。整個工程,實際是觀念的一種洗禮,讓人重新接受什么是“自然”。王澍團隊還設計了一套專門的工藝和控制系統,來保證工人能夠不出錯地安裝這些瓷片;甚至將來某一天,這些瓷片需要拆下來時,能完整地拆下來,流傳后世。
非常有意思的是,杭州國家版本館南大門的入口,并不在中軸線上。按常規設計,大門必然要開在正中間。但沒有任何一個中國園林的門是正開的,這是一個以文化研究為支撐的理由。王澍說:“當你從正面望向南大門,門會被山擋掉一角,這種‘掩映之美’是非常典型的宋畫意境。”
在版本館的實際建設中,為圖紙上沒有體現出來的、突出地面的一個小土堆和3棵樹,改變了建筑的設計,在這個地方設計了架空的吊橋,把樹和山體保留了下來,這種尊重自然的設計,也形成了一種映襯之美。
杭州國家版本館建成后,許多中國美術學院的教授們來到這里,他們眼中的這組建筑,不僅僅是個現代的建筑,而是充滿了宋人的審美和智慧,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教授看到了宋代李成的《晴巒蕭寺圖》,看到了“仰畫屋檐”的技巧;著名畫家林海鐘教授看到了《萬壑松風圖》;而王澍自己更清楚,有《溪山行旅圖》,有《四景山水圖》,還有《華燈侍宴圖》……
在王澍的設計里,杭州國家版本館北池,留有表演的平臺和觀戲的亭臺。那是無數次在宋畫里出現的風雅意境——有人在吹笛,有人在對面聽。這個小小的場景,王澍相信它一定會在將來發生,他笑著說:“或許就在今年的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