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2月31日晚,浙江衛視“思想2018跨年”晚會,人工智能作為一個重要的版塊,請來了名嘴高曉松、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等人來演講。
作為面向普通大眾的節目,他們講得都沒有很偏技術向,這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看,他們講得也都很正面,圍繞的都是技術對人類的積極影響,比如王堅講的杭州“城市大腦”,通過大數據來進行城市管理。
高曉松的演講也是正面的,不過更像是在對一個存在廣泛認知的觀念進行“辟謠”,這個觀念就是:人工智能來了,許多人的工作會被取代。高曉松認為,人類對技術的擔憂很多時候只是“杞人憂天”,“科技只能讓每個人更平等”,“我們未來只會生活得更幸福”。
然而,這個觀點卻未必能得到各專業機構的認可,根據雷鋒網的了解,幾乎每個政府、專業NGO發布的報告都提到了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工作崗位存在廣泛被取代的風險。
所以人們的擔憂到底是否必要呢?
高曉松講了什么?
開場高曉松就不打算從技術的角度來解釋人工智能,他選擇從歷史的角度來講這個問題。
他認為,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歷次的科技進步都有人擔心自己會因此失業,但實際情況是,人們不但沒失業,甚至還越來越忙活,這種擔憂只是杞人憂天。
“在我們祖先采集狩獵的時代,據統計,人類每天只工作2小時,采集的采集,打獵的打獵,就夠養活大家;農耕時代,開始擔心種出這么多糧食,我們要失業了,結果不僅沒失業,而且工作變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還有農閑時光……工業時代來了,每天工作8小時,但下班之后還是有自己的時間……科技時代來了,每人拿一手機,結果下班了也不行,老板群里說一句話不能不看呀,其實說的不是你,但這一晚上就焦慮,萬一老板在群里跟我了一句我沒聽見怎么辦。
人類一路過來,不但沒失業,而且人口還增長了這么多,每個人還都有事干。”
他認為人類之所有會有這種擔憂,而這種擔憂又沒有成為現實,是因為人們“總是以過去的資源去思考未來,總是覺得資源會沒有,會完蛋”。
在高曉松看來,“未來你的人、時間、數據都是你的財富,科技最偉大的地方,就是一次科技進步都讓人類更平等”。
“剛有汽車的時候誰開得起汽車,當時一個手機3萬塊錢,是一個公務員40年的工資,今天每個人都有手機了。
科技的進步不會拉大差距,只會縮小差距,所以不用擔心他們還有工作而我被淘汰了,科技只能讓每個人更平等,我們未來只會生活得更幸福。”
真的不用擔心?各國政府可不太同意
高曉松從歷史的角度看,認為科技進步總是給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所以對于人工智能我們也不用擔心。不過,各國政府、機構發布的報告卻不這么認為。
根據雷鋒網報道,2016年白宮發布名為《人工智能,自動化與經濟》(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tomation, and the Economy)的白皮書,圍繞AI驅動的自動化社會下,討論美國宏觀經濟、勞動力市場及政策會發生怎樣的轉變及影響。
白皮書認為,隨著AI能力的不斷提升,原本需要人力操作的許多工作將完全被自動化技術搶走。這一巨大的轉變將為個人、經濟和社會創造許多新機會,但它也會打破數百萬美國人早已熟悉的生活方式,許多人將面臨失業。
雖然現在無法精確預測AI影響下的經濟將走向何方,但該報告卻給政策制定者指明了方向,他們需要針對下列五大主要經濟影響做好準備:
1. 受AI驅動,社會勞動生產力會大幅提高;
2. 勞動力市場技能需求發生變化,高級技術技能受青睞;
3. 工資水平、教育層次、工作類型、地點和部門將出現分布不均的情況;
4. 勞動力市場大洗牌,伴隨許多工作崗位的消失,又有許多新崗位將不斷涌現;
5. 許多工人會面臨短期失業,若沒有新政策扶持,失業時間可能會變長。
顯然,這與高曉松所說的“不用擔心他們還有工作而我被淘汰了,科技只能讓每個人更平等”是不相符的。
另一個國家,英國政府2016發布的報告《人工智能對未來政府決策的機遇和影響》(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pportunities an d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decision making)中寫道,
“機器學習的興起、機器人、大數據和自動化系統,幾乎肯定會對經濟和勞動力市場帶來巨大影響……這些技術尤其會對服務業產生重大影響,而服務業貢獻了英國最多的工作崗位。
不過,實際到底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仍然存有爭議。例如,德勤的一項研究認為,未來10到20年,35%的英國工作崗位將受到自動化的影響;相比之下,OECD認為只有10%的英國崗位面臨這樣的風險。另一方面,工作的性質也會發生改變,同一項研究發現,25%的工作崗位內容將出現大的改變,這意味著,工作名稱可能還是一樣的,但所需的技能卻截然不同。”

OECD數據:被自動化取代可能性高的工作崗位比例,以及對工作性質造成巨大改變的比例
2017年3月皮尤發布的一項報告認為,美國38%的工作崗位將被自動化代替,英國為30%,德國35%,日本21%。高風險的領域包括交通和倉儲業(56%),制造業(46%),零售(44%)。
實際上,只需要簡單的思考就會發現,有很多工作崗位都面臨切實被替代的風險。例如,無人駕駛廣泛應用將不可避免地取代大量司機的工作;如果人們都在餐廳選擇移動支付,那么收銀員也會變得無所事事;阿里、京東、蘇寧、亞馬遜都在力推無人零售,一旦成熟,店員的工作難道不會被替代嗎?
以上這些,都是未來幾年幾乎肯定會發生的情況。所以說,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是基本沒有疑問的。但故事也并不是到此為止。
工作崗位會被取代,人卻未必
其中一個問題是,人工智能會取代工作崗位,也會創造工作崗位,問題在于是創造的多還是取代得多呢?
根據皮尤的一份調查報告,美國的專家在這件事情上是比較分立的,48%的人認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代替的工作會比創造的多,52%的人認為創造的會比代替的多。
從很多實際應用來說,人工智能創造的崗位的確要比替代的少,而且少很多,比如無人駕駛可代替數百萬的司機工作,但研發無人駕駛的工作不會有這么多,無人零售也是如此。
從另一個角度講,被替代的工作大多數是中低技能的崗位,而增加的崗位則多是高技能的,反映出來的結果是,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的比例都在增加,而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卻在萎縮,這確實也是近幾年各國的發展趨勢。
這看起來不像是一個很美好的未來,不過這并不能成為我們不發展人工智能的理由,因為人工智能帶來的是生產力的進步,而生產力進步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源泉。
但是話又說回來,技術進步帶來的短期失業陣痛同樣需要我們正視,對于被技術取代了工作崗位的人,需要對他們重新培訓以適應新的發展,同時還可以建立更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對失落的人群提供幫助。
所以,在好門好窗網看來,科技可以讓人類更平等,讓我們未來生活得更幸福,但好的結果需要我們對技術進行良好的管理和應對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