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男曾說過,牛電科技是他最后一次創業。
然而,在說出這句話不久,李一男就被深圳公安帶走。2017年1月,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認定李一男犯內幕交易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六個月。
彼時,輿論普遍是唱衰牛電科技的。畢竟,李一男的離開將有可能會影響到后續融資、公司戰略以及員工軍心,而小牛電動也在之后陷入了眾籌跳票、產能不足、產品召回、售后跟不上等諸多負面新聞之中。
所幸,李一男走前為牛電留下了一個靠譜的團隊。
臨時上任的COO李彥曾任KKR私募股權基金運營副總裁,擅長公司管理體系搭建及項目規模擴張;副總裁胡依林是前微軟設計師,在牛電科技主要負責整 車設計和研發;負責營銷與銷售的張一博來自小米市場部,擁有眾多成熟可落地的經驗;供應鏈副總裁何衛華則參與過兩家公司的上市過程,主要負責電動車的供應 鏈管理及生產;首席設計師Joseph Nelson來自新西蘭,是Honda前歐洲項目合作設計師;而電動車內最核心的電子體系、BMS、中控、控制器研發則由劉成棟負責,此人曾主導開發了小 牛電動車的核心動力系統。
也正是這六人讓牛電科技扛過了2015年年底那段最動蕩的時光,彼時,李一男剛被帶走,而牛電的第一代眾籌的產品小牛N1在發貨后也被爆出有產品質量問題。
李彥回憶,那時已經發貨的就一家一家上門售后,沒有發貨的就延遲了發貨時間。
這種做法面臨的輿論壓力可想而知,但如果那個時候沒頂住壓力,或許也就沒有后面的小牛電動了。
根據胡依林介紹,在延遲發貨的2個月的時間里,他們不分日夜的分析數據,修正軟硬件,最終才解決了當初的質量問題。
“我們承諾用戶超過一個月不發貨就賠償200塊錢,我記得特別清楚,好多錢。但是如果你把有質量問題的車發出去了,那就無可挽回了。”胡依林說。
還好,自那以后,小牛電動就開始走向正軌。
李彥在公司里主要負責戰略執行和資源分配,“在決策方面,公司內部采用合伙人統一決策,李一男還是老大,團隊是他一手搭起來的,公司的整體戰略也沒變過,會圍繞當初制定的戰略執行下去,在一切重大決策上,他可以通過合適的方式參與。”
而李一男為小牛創立的初期發展的戰略其實也很好總結,無外乎就是產品差異化、線上線下并進以及海外戰略。
產品方面,從2015年開始,小牛就一直保持了一年發布一到兩款新車的“緩慢”速度。
其中,小牛電動M1獲得了德國紅點、美國idea等多重國際產品設計獎項。小牛U1則為上牌而生,眾所周知,目前中國各省份的電動車管理辦法差別很大,所以小牛U1的所有細節都是按照各省最嚴格規準設計,包括尺寸、重量,可騎行踏板、貼標位置等。

和市面上的傳統的使用鉛酸電池的電動車比起來,牛電使用了可拆卸的鋰電池,此外,因為將自己定位成一個智能化廠商的緣故,牛電在產品的智能化方面也沒有少花心思,目前App不僅可以顯示電量,還能夠記錄行駛公里數、行駛路線及充電狀態。
這種策略其實就是用做手機的思路去做電動車,其他品牌可能同一個價位段有20多款車供用戶選擇,但牛電只做一款,同時通過不一樣的產品設計讓用戶對這一款車有認知。
“幾十輛車堆在一起,我希望消費者一眼就能認出哪輛是小牛電動。”
當然,與高于市面平均水準的產品設計對應的是小牛高昂的售價,M1和N1系列都要6000元起,即使是擔負著跑量重任的U1青春版也需要3198 元。李彥介紹,這樣的售價是由小牛高昂的供應鏈成本決定的,“小牛電動80%以上的零部件都是自己重新開發的,我們在江蘇的常州也有自建工廠,這種做法雖 然前期成本較高,但后期一旦度過技術儲備期,產品成本就會直線下降,后續也會擁有更大的盈利空間。”
今年,小牛在國內的銷量預計能達到20萬以上,李彥曾說過,只要小牛的銷量能達到50萬臺,牛電就能實現盈收平衡。但據界面創業了解,雖然銷量沒達到50萬臺,但今天夏天,牛電科技確實已經實現了單月盈虧平衡,10月進入淡季后才停止盈利。
去年3月,牛電科技還獲得了一輪3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在發布會上李彥提到,這其中的8000萬都是用來完善售前、售中和售后體系的。目前,牛電科技的線下的專營店已經鋪設了近400家,遍及130個城市。
其中,徐州市中心的一家店,一個月能賣480臺車,如果按8小時工作制來算,基本半個小時就能賣出一輛。
李彥告訴界面創業,在這些居民GDP相對較高的二三線城市,人們一方面有電動車出行習慣,一方面也對小牛這種設計精良、客單價高的“面子產品”更為青睞。因此,此類城市也是牛電科技今年以來重點攻克的城市類型。
海外市場的擴展并不是單純的找到一個合作經銷商就完成了,事實上,牛電科技出口國外的車和國內的車也是有一些區別的,由于歐洲市場對車輛的續航和動 力要求比較高,所以出口車輛在這兩個方面會做一些優化。此外,因為出口車輛要符合整個歐盟的出口標準,所以內部配件規格也要更高一些,因而在供應鏈方面也 會多花一些成本。
下一步,牛電科技的目標是開拓北美與東南亞市場,計劃是2017年底能在30個國家進行銷售,并在巴黎、米蘭、維也納、柏林、阿姆斯特丹、首爾、德黑蘭、加德滿都開設8家旗艦店,800家全球經銷網點。
2016年,中國鋰電自行車銷量大概在1000萬輛左右,這是一個擁有兩億用戶的大市場,而小牛目前的市場份額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海外戰略雖然擴大了牛電未來的想象力,但要真想吃下這塊蛋糕,線下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好消息是,李一男12月已經出獄。雖然小牛官方目前還沒有透露李一男將在何時回歸,但恐怕這只是時間問題。屆時,歸來的李一男又會帶他最后一次創業的牛電科技走多遠呢?
據悉,徐州店內40%的流量都是老帶新,店內的自然流量只占到20%,而用戶也從年輕群體擴大到了中老年群體,這也說明了消費升級絕不是年輕人的專屬。
除了國內市場,海外市場的擴展也是牛電科技從建立之初就定下了的戰略方向。
2016年8月,牛電科技正式公布海外市場戰略部署,從德國開始,通過與各類經銷商進行合作銷售的模式進入歐洲市場。
據了解,歐洲地區兩輪摩托車的售價一般在2000-3000歐元之間, 寶馬等品牌的摩托車一般將近3000歐元,而小牛電動車售價2699歐元(約合19989元人民幣),主打高端市場。
而截止目前,牛電科技已經在歐洲已經鋪設了300余家網點,賣出車輛3000多臺,其中,在德國市場甚至已經占據了整個市場份額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