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不僅需要用戶個體多一些戒備與防范意識,更需要在技術和法律層面予以完善,監管也要及時跟進
少對外透露生日的你,如果今年生日忽然收到一大束鮮花、一個大蛋糕、一堆朋友圈祝福,你是會莫名感動,還是會一陣擔心:誰把我的隱私泄露了?近日,有市民反映屢屢收到發自“生日管家”的短信,且無法退訂。記者調查了解到,這款名為“生日管家”的手機App下載后就能共享“生日”。對該軟件的功能,有用戶大贊其拉近親友和客戶間關系,但也有用戶擔心隱私泄密(12月26日《廣州日報》)。
互聯網大數據,業界視其為“全人類共同的資源和財富”。可是,正如英國諺語所言,“一個人的美食,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當我們的生日等隱私莫名被手機APP濫采濫用,在收到“鮮花”“蛋糕”之余,各種垃圾短信、廣告等也接踵而至,恐怕就不那么美妙了。
據媒體調查,幾乎所有的手機App應用在下載安裝時,都需要同意應用的《隱私條款》。今年9月,某省消協工作人員通過現場檢測發現,在手機下載的100多個App中,79個App可獲取定位權限,23個App可直接向聯系人發送短信;點開“電話與聯系人”一項,有14個App甚至可以監聽電話和掛斷電話,結果非常驚人。獵豹移動安全專家稱,App濫用隱私權限的現象非常普遍,建議用戶在安裝前仔細看授權協議,安裝后也可選擇關閉部分授權。然而,現實中很多人下載App時基本不看相關協議,手指一點“同意”,就幾乎將個人隱私完全交了出去。
今年6月,有媒體與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用戶信息保護政策透明度報告》披露:在參與測評的1000家網站與App中,沒有一個能達到隱私政策透明度“高”的標準。換言之,對任何下載了App的手機用戶來說,上網幾乎等同于“裸奔”。近年來,個人信息被過度采集、濫用的問題有目共睹。比如,注冊一個App,就需要提供手機、身份證等各種信息;辦一張會員卡,生日、住址等都是必填項。然而,當前的保護政策未觸及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微觀層面,無力扭轉當前對個人信息的濫采濫用,導致個人隱私的邊界不斷后退。
事實上,在現行的法律法規及社會治理層面,個人隱私保護在價值排序中往往處于比較低的等級。比如,網絡安全法、《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法規中,都對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企業如何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作了相關規定,但對于究竟什么樣的“同意”是合法合規的,缺乏具體解釋和客觀衡量標準。因此,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不僅需要用戶個體多一些戒備與防范意識,更需要在技術和法律層面予以完善,監管也要及時跟進。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面對海量的App,要求用戶作為、商家自律并不現實,唯有筑牢法治堤壩,打造無死角的監管體系,使信息交換變得更可控,方能讓App不至成為“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