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耗能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耗能屬性主要由產品性質和工藝特點決定,合理有序的項目建設實施,對健全產業體系、穩定市場供給、促進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支撐作用。”這是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生態環境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在11月15日聯合發布的《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中對高耗能行業的最新論述。
該論述的核心要義有三點:一是高耗能行業很重要,不可或缺。二是高耗能行業的高耗能屬性主要由產品性質和工藝特點決定,言外之意就是沒有絕對高耗能的行業,只有相對耗能高的企業和生產線。三是合理有序的項目建設發展是健全產業體系、保供穩價、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可見,高耗能行業不是不需要,而是要科學地發展。
五部委這一觀點的闡述,表明了當前對高耗能行業有了更為客觀的評價,對于促進高耗能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近來,一些錯誤的觀點認為,只要是高耗能行業就意味著不需要、不發展了,對高耗能行業實行“一刀切”管理模式,現在看來這種觀點明顯違背了國家定義高耗能行業的本意。
其實,許多所謂的高耗能產品恰是國家的戰略性原材料,關系我國原材料工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試想,倘若高耗能行業真的不發展了,那么我們需要的大量戰略性原材料又從哪里來?全部進口嗎?這顯然不現實。如此不僅又重新回到了受制于人的老路,更關鍵的是在供應規模上全球還沒有一個市場有能力承擔得起這個重任。況且,當前高耗能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還是一些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承擔著經濟增長和勞動力就業的雙重任務。所以,我們要客觀認識高耗能行業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必然性。
高耗能行業指在生產過程中耗費大量能源的產業。在2011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報告》中,將有色金屬冶煉等六大行業歸為高耗能行業。
被貼上高耗能標簽的行業,不僅聲譽受到影響,而且在項目投資、金融授信貸款、企業上市融資、出口退稅、生產運營等方面都受到了政策歧視,遭遇“一刀切”管理模式的中傷。比如,在金融授信貸款過程中,不論是否為先進產能,但凡是屬于高耗能范疇就不予授貸,一些融資平臺也對高耗能行業進行限制封鎖。
尤其從“雙碳”目標提出以來,被列為高耗能行業的鋁冶煉、銅冶煉、鉛鋅冶煉等行業,幾乎成了眾矢之的、人人喊打。今年夏季,因為能源緊張,有些地區對高耗能項目采取了“一刀切”式地拉閘限電和運動式“減碳”的強制做法,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有色金屬價格的非理性上漲,不利于保供穩價工作的推動。
在處理高耗能行業問題時,要充分認識到“沒有落后的行業,只有落后的生產模式和產能”。在調控政策落實中,要細化管理,區別對待,不能談“高”色變,對高耗能行業“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對先進產能加大支持和鼓勵力度,對落后產能進行淘汰或促使其改造升級。
關于高耗能的概念,還需要辯證地理解和認識。辯證地看,高耗能也是高載能,鋁產業尤為典型。鋁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電能,但在應用過程中卻是節能明星。比如,在當前風靡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中,鋁合金材料憑借著質輕等優異特性是當之無愧的節能材料。無論是汽車的車身還是其內部結構件,鋁材料都承載著重要的節能使命。還有鋁家具、鋁門窗等產品,都以其環保、輕巧、耐用的特性受市場青睞。鋁工業是將上游產業的能耗轉移到應用端環節,而鋁本身只是作為一種介質材料、能耗的載體而已。所以評價鋁的耗能體系還需要從鋁的全生命周期考量。
當前,我國電解鋁技術和工藝裝備是全世界最先進的,電解鋁生產建設水平也非常高。2020年,我國電解鋁噸鋁交流電耗低至13543千瓦時,屬全球先進水平。相信,隨著有色行業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以及清潔能源的開發應用,電解鋁的能耗和碳排放還會有下降的空間。
可見,對于高耗能行業,切不可斷章取義、管中窺豹,而是需要從全產業鏈的全生命周期出發。
當然,即使被貼上了高耗能標簽也不應該氣餒和焦慮,要勇于自我革新,淘汰落后,爭當先進標桿,力求通過科技創新、技術改造等措施,減少能耗,降低排放。而相關管理部門也要鼓勵先進,抑制落后,因地制宜,區別對待,正確領會國家定義高耗能行業的初衷,避免借降碳之名,對高耗能行業“一刀切”,進行運動式“減碳”,科學推動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