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1年12月1日起,中國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士登等32個國家的出口商品,不再享受這些國家的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中國海關也不再對這些商品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
這意味著32國將中國視同發達國家進行貿易,不再給予普惠制關稅優惠。從12月1日開始,仍然保留給予我國普惠制待遇的國家僅剩挪威、新西蘭、澳大利亞3國。

01、普惠制是什么?
普遍優惠制度是發達國家(給惠國)對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受惠國)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給予普遍的、非歧視的、非互惠的關稅優惠制度。
自1978年普惠制實施以來,先后有40個國家給予我國普惠制關稅優惠。我國也積極利用普惠制擴大向發達國家的出口,在外貿增長和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根據世界銀行標準,我國不再屬于低收入或中等偏低收入經濟體。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多個給惠國陸續宣布取消給予我國普惠制待遇。
02、對我國外貿出口將產生多大影響?
那么,32國取消對我國普惠制待遇將帶來什么影響?
根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有外貿專業人士表示,32國取消給予我國普惠制待遇,暫時會讓一些出口企業失去關稅優惠,帶來一定的壓力。但總體來說這種影響是有限的:由于中國制造產品的競爭力越來越強,單純的關稅政策已經很難影響到中國產品國際貿易的全局,因此并不會影響我國出口企業未來長期對更大市場機會的爭取。
而經濟日報文章則指出,普惠制待遇取消會對一些企業出口帶來不利影響,但總體看影響較為有限。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中美貿易摩擦,盡管貿易摩擦持續多年,但并未影響中美之間貿易額的快速增長。
據環球時報,中國WTO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認為,歐美國家的正常關稅維持在2-3%之間,即便是取消普惠制,恢復到這些國家的正常關稅水平,對中國產品的影響也不大。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實際上歐盟從1990年代以來逐漸減少了對中國的貿易優惠安排。到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享受歐盟普惠制待遇的出口商品種類已經不多了,中國對歐盟的出口規模卻已經成倍擴張了。
梅新育稱,二十多年來,中國眾多產品相繼“畢業”,正表明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可觀。現在,歐盟和其它一些國家將取消對華普惠制待遇,一些原來的給惠國在制造業方面已經全面落后于中國,我們當以平常心待之,這一變動也不可能對我國外貿出口產生多大影響。

03、企業如何應對?
面對32國取消對我國普惠制待遇,海關的相關簽證措施調整,出口企業應該如何應對?
中國海關總署建議,對于輸往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待遇的發達經濟體的貨物,企業可以申請非優惠原產地證書,來適用最惠國稅率。
另外,海關總署還有兩個建議:
一是盡快和國外客戶做好溝通和解釋,避免出現因為申領的原產地證書種類不同造成不便。
二是充分利用我國自貿區建設成果。開拓新興市場,優化出口市場結構,提升自貿協定利用率,打造競爭新優勢。將產品出口到與我做簽訂實施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和地區,享受關稅減免,甚至零關稅的市場準入待遇。
而經濟日報文章指出,對于相關外貿企業來說,短期內,要充分利用我國自貿區建設的成果,把訂單轉移到與我國簽署雙邊、多邊自貿協定的國家和地區,以應對出口沖擊;長期看,出口企業應借勢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向創新和效率要發展,從根本上增強自身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