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森林保護主義思潮,該如何獲取海外木材?
近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了中國2021年1月-7月原木及鋸材的進口情況。有媒體結合2020年中國原木進口數據統計分析指出,從全球供給層面看,原木產量處于波動狀態,供給不穩定,環比增速更是呈現波動降低態勢。

當前,我國原木主要貨源地是新西蘭、德國和俄羅斯。新西蘭是主要的供應國,占國內進口總量的27.15%,達1,615立方米,同比下跌8%。德國成為第二大供應國,向中國出口原木998萬立方米,同比增長162%,占總量的17.66%,首次超過俄羅斯。俄羅斯排名第三,為443萬立方米,同比下降24%,占全國進口總量10.61%。
原木供應格局的變化,受一些具體因素的影響。
比如,在過去的三年時間內,德國被病蟲破壞的樹木逐漸增加,被昆蟲和其他威脅破壞的木材占德國森林砍伐總量的三分之二,而2010年這一比例為20%。被砍伐的樹種中83%是針葉樹,如云杉、冷杉、松樹和落葉松。德國的蟲害蔓延,使得該國出于止損的目的大量砍伐樹木并加大出口力度,然而這一過程并不會一直持續。
而俄羅斯多年來限制原木出口的既定政策正逐步顯現威力。按照俄方當前的聲明及未來將生效的規定,俄羅斯2022年1月起禁止針葉樹等原木的出口,希望能夠恢復本國林業環境,保護本國木材加工行業,鼓勵加工木材的行業發展。
不僅是俄羅斯,當前,世界大多數林業資源豐富的國家出臺了限制原木出口的政策,中非經濟共同體六國、緬甸、老撾、貝寧、白俄羅斯、莫桑比克等與我國保持著旺盛木材貿易的國家先后宣布了限制甚至禁止原木出口的政策。
政策與思潮是相伴而生的。森林保護主義的觀點常常見諸于外國媒體,而中國大量進口木材的事實,則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聚焦法國媒體,可以看到最近頻繁出現對中國進口木材的報道,其中的遣詞造句,透露著對大買家的憂慮之情。
7月,法國BFM電視臺曾報道,法國橡木近年來在中國得到熱捧,中國進口的木材量不斷增加。據法國《回聲報》,全法木材聯合會多次向政府請愿,要求禁止出口原木。他們表示,因為木材被中國人買走,很多鋸木廠及加工商正面臨前端的“無米下炊”窘境,一些崗位甚至被迫停工。
7月15日,法國費加羅報發表題為《避免犧牲我們的木材工業!》的文章,該文對中美兩個大國旺盛的木材需求感到憂慮,該文甚至把木材出口的問題上升到對自由貿易的反思層面,文章說,自由貿易并不是可與國家利益對立的盲目教條,參照亞當斯密關于逆轉自由貿易的第四條例外理論,出于保護本國工人及產業免受突發性經濟干擾的目的,應毫不猶豫限制出口本國木材。
7月26日,法國費加羅報發表題為《中國正吞噬全世界木材》的文章,該文指出,作為世界最大的木材進口國,國內需求并不是中國對世界森林“進攻”的唯一原因:中國也是木制家具的主要出口國。2020年,中國生產近3億件木制家具。桌子、椅子、梳妝臺、櫥柜,被運輸到世界各地,美國、亞洲、歐洲…
費加羅報甚至說,中國正將某些(木材)出口大國推向保護主義。
時代發展到今天,人類已經越發認識到森林的重要性,大多數人對森林抱有濃厚的情感,當“保護主義”思潮歸并了情感和主張,各國原木出口的限制性政策就成為必然選項。
我們面對木材的時候,何嘗不是矛盾的?我們愿意住木屋,我們離不開木材,我們鐘愛那木色木香的居住環境,但是,自己國家的樹木,最好一棵也不要動。
木材安全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人們的美好生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木材,人均木材消費量幾乎成為現代社會國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參數。而每一個林業資源豐富的國家的民眾,面對本國的森林,都放不下敏感的神經,反饋到國際木業合作的范疇,木材貿易幾乎總是求而不得連續性的政策,木材從業者總是要面對多變的商業形勢。
木材產業發展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社會問題。
在目前這個階段,以多種方式安全、持續地獲取海外木材資源,為那些被限制的原木進口尋找可靠的替代,是新型木材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于“新型木材安全觀”的思考
安全、高效、合規地獲取海外木材資源,可從如下方面考慮:
一、加強境外森林資源開發,如直接獲取境外森林采伐權、興建木材加工園區整合資源。
二、調整木材進口來源,減少對木材進口來源高風險國的依賴。其中,擴大從俄羅斯、泰國、芬蘭、德國、馬來西亞、巴西和烏克蘭供給增長型國家的鋸材進口,是應對保護主義風潮下原木出口限制的有效策略。
三、木業直接對外投資,讓中國制造走出去。
我們越來越需要一些“楔子型”的木材企業。
從形式上看,“楔子型”企業深耕在森林資源所在國,依據該國的公司治理要求以及政策法規而設立運營,與森林資源所在國的商業環境融為一體,與森林資源所在國的木業戰略深度磨合,長期朝著“本土化”的目標前進。
從本質上看,“楔子型”企業面向中國需求,以保障中國木材供應為己任,受益于中國政策,也奉獻于中國的戰略,在可預見的未來,融入并豐富“一帶一路”的偉大事業。
他們是挺立在中國木材供應鏈第一線的崗哨,他們是走出去的中國制造,他們是跳動著中國心的“外企”。
通過這類企業,保護主義的情緒在互利共贏中得到撫慰,多變的境外政策通過企業戰略的調整被悄悄化解,長期穩定的跨國木業合作得以建立。最終這一切,將保護祖國的綠水青山,將沉淀為祖國的金山銀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