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智能家居概念在業內已經熱炒一段時間了,但在實際用戶中卻一直沒有出現大批用戶蜂擁“智能家居產品“的情景,這和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當年推出的情況可謂大相徑庭。為什么呢?其實認為問題出在體驗上。
一、產品互聯性
某企業的一位研發負責人曾經表示,智能家居”外冷內熱“的情況是因為目前的體驗水平還遠未達到用戶心中對智能家居的預期。這句話說的很實在,無論是科幻片里的場景,還是各個智能家居廠家給我們描繪的場景,都放大了目前的產品體驗,而在實際操作中,用戶會發現首先需要面對的恐怕就是智能家居產品間的兼容問題,理論上,家中需要用電的產品都有可能智能化,但如此多產品間如何互聯協調就成了重大問題。因此,才有了像蘋果HomeKit、海爾U+、京東微聯這樣的智能產品平臺,讓更多產品可以通過統一方法互聯,不再局限于同一品牌產品。
二、產品控制性
電器是需要人工控制的,而目前的智能家居產品普遍采用手機控制或語音控制、少數產品還支持手勢控制。手機控制的好處是消費者不需要再使用七八個遙控器分別控制各個電器了,由一部智能手機控制多個電器的方法,在家以外的地方進行遠程操作無疑是方便的,但如果在家里,手機操作有時候反而會有點畫蛇添足,如果一臺空氣凈化器在家里只需要走過去按一下就好,為什么還要我打開手機,翻出APP進行操作呢?
其實,在家里使用手機遙控與其說是智能家居,倒不如說是將多個遙控器整合成了一個“遙控器”。因此我們相信,手機控制的智能家居只是未來產品的“過渡方案”。
三、識別率問題
再來看其他遙控方式,語音和手勢識別。這兩種方式都有一個共同問題,就是識別率,語音控制對室內噪音要求較高,而手勢識別對環境光線也有一定要求。如果無法解決這兩個條件限制,就會看到用戶在家里一直大吼大叫,或者站在某個電器面前無奈的不斷揮手……
當然,以現在的技術水平一時還無法讓這些電器擁有可以自主判斷運行場景的能力,仍然需要用戶自行設定運行方法,正如現在再智能的洗衣機也需要我們走過去放衣服、晾衣服,再智能的冰箱也還是要親自拿取食材,這些使用中“最后一步”的問題也正是讓很多用戶覺得智能家居的體驗“華而不實”的重要原因。
就像智能機器人雖然可以讓我們進行各種各樣的遠程操作,甚至可以語音控制查詢各種信息,但目前仍然不能幫助消費拿取物品、收拾屋子,也不能自主判斷每個家庭成員的個人習慣。智能機器人的推出,是智能家居在集中控制方面的又一個嘗試,顯然,目前的智能機器人不會是智能家居控制系統的最終形態,而整個智能家居產業也還處在初級階段,但有嘗試總是好事,也需要更多廠家加入進來一起共同探索。